提到养猪场,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臭气熏天、污水横流。然而,5月30日记者走访的江苏省现代农业(生猪)产业技术体系建湖推广示范基地却让人耳目一新,那里通过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技术及“猪—沼—稻”生态循环利用模式,将养猪场改造成生态循环农场:猪粪变成生物有机肥,污水变成清水并可循环利用。
吸附猪粪的稻壳和木屑加益生菌发酵6个月后,制成生物有机肥销往外地。
这个存栏近4000头生猪的养殖示范点在建湖县高作镇大墩村5组,站在门外几乎闻不到刺鼻臭味,养猪场环境也不脏乱,这是如何做到的?
示范基地主任、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副校长童朝亮介绍,他们利用猪场粪污沼气发酵、粪污异位发酵等技术,实行种养结合、以种定养、科学还田,集粪污减量化、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为一体,确保粪污无害化处理。
与传统养猪场不同,猪粪在这里成了“宝”。原来,养猪场按“种养循环、综合利用、完全消纳”原则,对猪粪进行固液分离。然后将稻壳、木屑混入猪粪,这样一来,猪粪里的臭味就被稻壳和木屑吸附,从而不断消减臭味。“这还没完。”示范点负责人邢玉扣说,吸附猪粪的稻壳和木屑被送到50米外的堆肥场,加益生菌发酵,用机械定时翻搅。6个月后,制成生物有机肥销往外地。
那猪的排泄物流入沼气池,发酵产出的沼液又将如何处理?“这里建有4000立方米沼气池,将养猪场全部猪粪和尿液收进沼气池发酵,经杀虫灭菌、有机质分解澄清后,按季节需要科学排入流转承包的300多亩稻田。”童朝亮说,除了大墩村,学滩村、肖荡村等多个示范点也在推广相关技术。项目实施以来,生猪存栏数每年稳步增加,为复养保供提供了技术支撑。2020年出栏肥猪平均每头净利润达1000元以上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“双丰收”。
引人注意的是,虽然不同养猪场采用不同生态养殖技术,但殊途同归,基本都实现“零排放”。采用除污降解技术,猪粪经固液分离柜自渗过滤获取有机肥,污水“变”清水循环利用,猪棚臭味大大降低。使用“干式无臭零排放养殖”技术,可让猪粪转化为生物有机肥,实现变废为宝。而“猪—沼—稻”技术也基本实现污染物“零排放”,沼气自用,沼液沼渣用于施肥。
“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以来,村里再没接到群众投诉。示范基地利用有机肥种植的水稻品质,也比周边群众种的水稻好很多。”建湖县高作镇大墩村党总支书记李玉义说,“只有积极推进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,才能切实解决生猪养殖面临的污染问题,促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、持续健康发展。最近,市领导刚带队来我们村观摩学习呢。”